圖為:保康縣九路寨
圖為:十堰市武當山
圖為:十堰市丹江口大壩
圖為:京山市鴛鴦溪山莊
圖為:保康縣城
圖為:鶴峰縣屏山峽谷
為深入貫徹生態文明思想,近年來,生態環境部以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建設為平臺,積極推動“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以下簡稱“兩山”)實踐創新基地試點工作,探索實踐路徑的典型做法和經驗,鼓勵全國范圍內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創建,踐行“兩山”理論,建設美麗中國。
一直以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省建設試點,提出生態立省戰略,并采取多種措施,強力推進實施。在全省上下共同努力下,我省生態文明建設成績碩果累累!2017年,京山縣被評為首批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2018年10月,十堰市被中國生態文明研究與促進會確定為中國生態文明論壇2019年年會舉辦地。2018年12月中旬,從廣西南寧又傳捷報!十堰市榮獲“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國家榮譽稱號,保康縣、鶴峰縣榮獲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稱號。截至目前,我省已成功創建了1個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15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包括3個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7個省級環保模范城市、366個省級生態鄉鎮、3568個省級生態村。
讓山川林木蔥郁,讓大地遍染綠色,讓天空湛藍清新,讓河湖魚翔淺底,讓草原牧歌歡唱……
這是建設美麗中國的美好藍圖,也是實現永續發展的根本要求。
2013年夏天,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湖北,高瞻遠矚,語重心長,要求湖北高度珍惜大自然賦予的寶貴財富,著力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2018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湖北時強調,要強化生態環境保護,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強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讓湖北天更藍、地更綠、水更清。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湖北在全國率先開展生態省建設試點。2017年6月25日,省第十一次黨代會又明確提出深入開展生態省五級聯創,強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完成創建制度頂層設計
2015年1月,省環委會印發了《湖北生態省建設規劃綱要(2014-2030年)》(以下簡稱《綱要》),從創新完善生態文明制度,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發展環境友好型產業體系,自然生態系統保護與修復,統籌水資源、水環境與水生態保護,強化環境治理與風險防范,科學推進新型城鎮化,推行綠色生活和弘揚生態文化,強化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對生態省建設做出了總體規劃,確立了生態省建設的基本遵循。
生態省的建設,不是一日之功,為了確保最終目標的實現,我省制定《綱要》常態化評估機制,每3至4年對《綱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評估,檢驗《綱要》的科學性及可行性,全面了解生態省建設實施進展,2018年開始了《綱要》的首次中期評估工作。
時代在發展,事物在變化,我省也在逐步修訂完善生態省建設規程及指標體系。在對接國家標準體系的基礎上,結合我省實際,2018年修訂印發了《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湖北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管理規程(試行)》《湖北生態省建設考核辦法(試行)》《湖北生態省建設考核辦法細則(試行)》《湖北省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湖北省環境保護模范城市)指標體系》等指導性文件。
夯實基礎穩步推動創建
生態省創建不能停留在紙上!為此,省生態環境廳嚴格規劃評審,聘請省內高校、科研院所專家教授成立省生態文明建設評審專家庫。由省環委會辦公室牽頭對各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區規劃進行評審論證,確保創建規劃科學可行,把好規劃關。截至目前,我省已有80個市(州)、縣(市、區)生態文明創建規劃通過了省級專家評審論證,58個縣(市、區)的規劃經當地人大頒布實施。
生態省五級聯創,基礎是關鍵。省生態環境廳指導督促各市縣政府嚴格執行頒布實施的創建規劃,對照生態制度、生態環境、生態空間、生態經濟、生態生活、生態文化6大方面各項指標,查缺補短,加快實施生態環境保護項目建設,完善污染防治基礎設施,深入開展創建工作。同時,大力實施生態省建設細胞工程,推行省級生態鄉鎮、村創建工作。截至2018年12月全省已成功創建并命名省級生態鄉鎮366個,省級生態村3568個。
創建考評驗收毫不松懈
今年以來,由省環委會辦公室牽頭組織專家組,奔波于荊楚大地,他們對各地創建效果進行現場考核評估,得出初步評估結論并形成整改完善意見,各地根據專家組現場考核評估意見對標整改,整改結束后將情況報送至省環委會辦公室復核。2018年完成了9個申請省級生態文明示范建設縣市的現場考核評估工作。
與此同時,我省建立生態省建設獎勵機制,爭取設立生態省五級聯創專項獎勵資金,對按要求開展創建工作、成效明顯并取得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區)稱號的地區,給予適當資金獎勵,激發地方開展生態創建工作積極性。對開展生態創建成效突出的地區,在省級各類環保資金安排方面適當予以傾斜。如恩施州,當地制定了《恩施州2017-2020年生態文明建設》《恩施州創建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市)獎勵辦法》等生態文明創建激勵措施。對于創建優秀地方,各地廣泛宣傳,通過“一報一臺一網”大力開展生態文明示范創建宣傳,厚植生態文明創建大氛圍。
生態 人文 新經濟
——十堰“兩山”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紀實
“秀水、仙山、汽車城”,一直以來是十堰市引以為傲的三張亮麗名片,而這三張名片的背面是“生態、人文、新經濟”。近年來,十堰市高舉生態文明建設大旗,堅持生態立市基本方略,把綠色發展、生態崛起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實現了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提升和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近年來,十堰成立高規格的市生態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和環境保護委員會,全面落實環境保護“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責任制;積極開展國家環保模范城市和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創建。
綠色和發展并不矛盾,十堰以生態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構建“一主四大四新”產業體系,生態工業、生態農業、生態旅游業得到快速發展。當地全面加強生態保護與治理、淘汰污染企業和落后產能,實現生態價值保值增值;大力推進汽車產業綠色轉型,汽車主導產業全年產值1390億元,增長21%;突出全域旅游,擁有A級以上景區63家,形成了以武當山為龍頭,以城區和各縣域為支撐的“龍頭帶動、多產融合、全域發展”的大旅游格局。
十堰編制了主體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開展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當地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保障生態產品基本供給。堅持以治污為核心,促進生態產品優質供給。堅持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兩端發力,推動“產業生態化”和“生態產業化”;多元化生態投入,十堰全市財政生態文明建設支出占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的比例達14.89%,同時充分發揮市場作用,采取“PPP”模式,引入專業機構,全面推行污水處理、垃圾處理設施的第三方運營。
通過構建“一主四大四新”產業體系,十堰市形成了以現代汽車及裝備制造為主的綠色制造工業,以武當山和丹江口水庫為主的全域生態旅游業,以秦巴山區特色農業產品為主的現代農業,以道地中藥材基地為特色的“中國武當藥谷”產業,初步構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
生態保護讓十堰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新經濟發展也持續有力。2017年,十堰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考核名列全省第一。該市地表水水質達標率為94.3%,與2013年相比提高15.1個百分點。去年,十堰GDP增速10%,居全省第一;工業產值增長14%,居全省第一。在投入巨資轉變產業結構、淘汰污染企業、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同時,實現了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和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雙贏。
水光山色與人親
——京山創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紀實
京山素有“鄂中綠寶石”美譽,是中國網球之鄉、中國觀鳥之鄉。2017年9月,京山獲批第一批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京山成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踐行者和先行者,連續14年保持全省縣域經濟20強,目前正在打造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
京山始終保持戰略定力,一屆接著一屆干,“一張藍圖”繪到底,持之以恒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自提出創建國家生態縣以來,累計投入資金100億元,高標準、高質量推進生態項目建設,年均生態環保投入占當年GDP的7.5%以上。
京山始終堅持改革創新,保障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前進深化。京山實施自然資源資產負債表編制和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改革,探索多元化、市場化生態環境補償及損害賠償機制。
京山始終堅持綠色發展,推動產業轉型升級。構建循環經濟體系,布局國寶橋米百億循環產業,對接中國制造2025,以智能制造為突破口,著力推進機械制造產業向中高端邁進。同時,京山大力發展生態旅游。2018年預計接待游客115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65億元。
京山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狠抓污染防治攻堅,推進“藍天、碧水、凈土”行動,全面推進廁所革命、精準滅荒、鄉鎮生活污水治理、城鄉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四個三”重大生態工程,位居全省前列。市域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達90%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國控、省控斷面水質全面達標。城鎮污水集中處理率達到80%,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90%。
京山始終堅持建設成果全社會共享,著力提升城鎮化能級和水平,建設山水園林城市、生態宜居城鎮、美麗宜居鄉村,創建國家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試點縣。該市城鎮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到24.36平方米。中心城區推窗見綠、出門見景、四季見花,處處有游園;特色小鎮融山、水、城為一體,馬嶺、幸福等鄉村呈現“人在綠中、村在林中、人在花園中”的美麗圖景。
撤縣設市后的京山,致力于生態文明建設的提檔升級,厚植綠色發展后勁,不斷探索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實踐路徑,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推進、互促共進。
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
——記保康綠色發展之路
一河碧水逶迤去,十里青山入城來。逐綠之行,保康縣從未停下腳步。
保康******的優勢是生態,最亮的底色是綠色。為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保康縣委、縣政府堅持把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作為最鮮明的理念引領;把全域旅游、產業融合作為最理性的路徑遵循;把環境保護、生態創建作為最響亮的責任擔當。以生態綠色為統領,大力實施生態立縣、旅游興縣、工業強縣戰略。
2016年,保康獲評“湖北省生態縣”。目前,該縣擁有1個生態鎮,7個省級生態鎮,62個省級生態村;堯治河村榮獲“湖北省環境保護政府獎”;全國文明縣城、全國綠化模范縣、國家衛生縣城……一項又一項榮譽接踵而至。
保康堅持把綠色惠民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推動實現脫貧攻堅、轉型跨越、綠色示范、全縣共享。
該縣成立由縣委書記、縣長擔任組長的生態創建工作領導小組,“四大家”負責人,縣直部門、鄉鎮主要負責人各司其職,全力統籌推進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創建工作。
同時,將生態文明創建和村級環境整治經費納入縣財政預算,為生態文明創建提供財力保障,步入了規范化、制度化軌道。
該縣全力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全面實施大氣污染防治攻堅措施;全面落實河湖長制,覆蓋該縣54條主要河流和20座水庫;積極開展土壤環境質量調查與監測,完成農用地土壤污染詳查,為土壤污染治理奠定基礎。
一片藍天、一泓清水,為26.8萬山區人民的生態家園筑起一道天然的綠色屏障。
綠色發展不是不發展,而是要更高質量、更可持續的發展。保康縣大力發展全域生態旅游,推進核心景區建設,堯治河、五道峽、九路寨創建為國家4A級景區;依托景區開發,注重服務配套,規劃建設了兩峪、龍坪等八大風情小鎮;突出產業支撐,融入文化創意,力推“一鎮一節”;大手筆建設山區旅游城市,構建以縣城為龍頭、核心景區為依托、風情小鎮為骨架、美麗鄉村為支撐的“金字塔”式的全域旅游發展新格局。
2018年,該縣森林覆蓋率達76%,“含綠量”大了,“含金量”也增了,全年接待游客303萬人次,實現旅游經濟總收入27.9億元,分別增長16.9%和13.3%。
同時,保康縣大力發展生態工業,開展綠色礦山建設,推動礦業經濟轉型升級,成為支撐保康綠色崛起的“臺柱子”。
生態引擎加速綠色崛起
——鶴峰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紀實
鶴峰縣位于鄂西南邊陲、恩施州東南部,國土面積2868平方公里,轄5鎮4鄉1個經濟開發區,205個行政村14個社區共21.68萬人。2013年,鶴峰縣委、縣政府全面啟動了生態縣創建工作。經過近幾年的不懈努力,鶴峰縣生態環境保護意識明顯加強,環保基礎設施日趨完善,生態經濟快速發展,生態理念深入人心,生態文明創建各項工作成效明顯。
自啟動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縣創建工作以來,鶴峰建立健全源頭保護機制、過程嚴管機制、后果嚴懲機制,增強市場運行機制,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已初步建成。通過持續開展藍天保衛戰、大力實施凈水行動、土壤污染調查、森林生態保育、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工作,該縣生態環境持續向好,2017年城區空氣環境質量優良率達94.7%,河流斷面考核水質達標率100%,森林覆蓋率達75.9%,林木綠化率84.5%。
近些年,鶴峰縣不斷優化生態開發格局、生產生活布局,完善城鎮發展格局,進一步落實主體功能區規劃和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科學劃定縣域空間功能分區,優化調整城鄉生產力布局,讓該縣受保護地區占國土面積達到64.79%。
在立足自身良好的生態優勢同時,鶴峰不斷加快產業轉型升級,以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為龍頭的生態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其中,“全國有機農業(茶葉)示范基地”通過驗收;“全域有機”初見成效,新建及改造茶園2.8萬畝,實現茶葉綜合產值28億元;屏山、董家河省級地質公園申報成功,生態文化旅游業綜合收入達6.65億元。
此外,鶴峰深入開展“四個三重大工程”,加快補齊生態建設和民生領域的突出短板,深入開展農村飲用水生態保護,推進城鄉污水、城市生活垃圾污染治理設施建設,實施農村廁所革命,加快污水處理設施及配套管網建設進度,村鎮飲用水衛生合格率100%,城鎮污水處理率達8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99%,農村衛生廁所普及率達95.58%。通過實施“美麗家園”,加強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大力建設生態細胞工程,村莊環境綜合整治率不斷創新高。
如今的鶴峰,生態文明理念深入人心,黨政干部參加生態文明培訓的人數比例達到100%,公眾對生態文明創建的知曉度和滿意度分別達到94.5%、98.34%。
來源:湖北日報 發布日期:2018-12-26 09:06
原文鏈接:http://hbrb.cnhubei.com/HTML/hbrb/20181226/hbrb3306626.html